约4610字。
意象---开启高中古诗教学的钥匙
上海市南汇大团高级中学 谭领鸿
浩如烟海,流光溢彩的的中国古代文化可以说是世界文化中无可匹敌,无法跨越的金字塔。而中国古代诗歌就是塔顶上那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快捷地领悟古诗的精髓 。在古诗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意象的把握正是让我们登古诗之堂入古诗之室的那把精巧别致的钥匙!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捕捉到她,我们就能在诗歌艺术殿堂中自由地穿行。
意象是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这里,笔者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古诗意象做了一点浅斟低唱,取其九九归一的意思,希望掌握了古诗的意象,鉴赏诗歌就能登堂入室,驾轻就熟。
一:杨柳依依离别意,柔弱惆怅总相随
“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 杨柳 ,离情的象征.,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写了征戍之人的哀愁,杨柳依依,似相送,又似挽留,这种忧伤之情深刻的影响了后世诗歌的风格,“柳”也就成了离别的代名词。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在这里,柳丝就意味着离愁。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勃)青青的柳色平添了几分伤感。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别行旅之苦顿然可见。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灞桥边年年不变的柳色,格外令人伤感。人生便是别别离离,今生如此,往生如此。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离人“酒醒”后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触景生情,眼前立即闪现出恋人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灞陵折柳赠别的情景,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伤痛呢!“杨柳”无情地搅起离人的思亲之潮。
“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杨柳管离别”(刘禹锡) ,在刘禹锡的笔下,杨柳俨然成了主司离别的官职。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丝丝柳条,寸寸闲愁,断肠使人忧。
二:酒入古诗化作情 ,风花雪月与酒行
酒或清冽,或温醇,到了诗中,都能把诗人的感情进行发酵,使喜愈喜,悲愈悲,读起来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悲时,陆机说:“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短歌行》) 欢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尽酒》), 离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合时,欧阳修说:“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浣溪沙》),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阮籍说:“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咏怀》之三十四),乐时,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客至》),愁时,李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