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80字。
“作文材料”内容摘录及使用办法
redtongt
“材料匮乏,不善运用”是学生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备考时,怎样有效灵活地积累、选择和运用素材应该是作文指导的重点之一。
作文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掘不同的意义,一则材料,往往能同时说明很多道理,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材料、挖掘材料,活用材料,就可以做到“一鱼多吃”、“一材多用”。因此,在高三阶段,除要继续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充分积累,还可引导学生重点归纳一些自己感兴趣、价值高的作文素材,精心挖掘,扩展思维,努力提高素材的使用率。
如今关于作文指导及论据使用的书浩如烟海、各具特点,老师们在引导学生积累及运用素材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有妙招。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我们感到,由、周京昱主编的《高考作文完全备考方案》是其中一本较适合高三备考使用的资料,下面是这本书里“作文素材运用”的部分内容摘录,并简单谈谈我们的使用办法。
一、内容摘录:
第三章:取材
二、选好使用角度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此打了个有趣的比方,意思是说:文辞(包括材料),就像物品,思想见解(即中心观点)好比使用物品的工匠、医生。橘子、山楂等果品,厨师拿它做拼盘待客,医生拿它来入药治病。懂这个道理的人,相同的文字(材料)可有不同的用法,相同的文字(材料)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人的笔下,它们(指材料)的样子不是死板不变的。
因此,一个多义的材料从哪个角度去用,不得不去问立意,即你的写作目的,并且要注意对这个材料加以必要的分析,以求能趋向于你的写作目的。
下面,我们以一段文言小故事为例,来说明“一材多用”的问题。
示例:材料“唐太宗食蝗虫”
(原文)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选自《贞观政要》)
应用:
1、“忘记和铭记”(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5年高考全国丙卷作文试题)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主,肯于吞噬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