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30字。
沿波溯源 披文入理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师板书:阿长是什么人?《山海经》是一部什么书?(学生交流了解的相关知识,讲《山海经》中的相关故事,师出示《山海经》的图片和一些故事,)
生:阿长是鲁迅的保姆。《山海经》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生讲《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故事。很踊跃。)
师:看起来《山海经》中的故事的确吸引人。那么谁又知道《朝花夕拾》这部书的书名是什么意思?(生回答略)
师:鲁迅写这部书时多大岁数?(师简介鲁迅为什么到厦门大学)他到厦门大学后为什么写书呢?
生:对现实不满,才回忆过去的东西,过去的人。
师:对,回答得很好。厦大的人和事让他很失望,现实的无聊让他只有在回忆中寻找逝去的美好事物。他曾在哪篇文章中提到过长妈妈?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师:的确,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平添了一份神秘,在童年鲁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那么写这篇文章时长妈妈还在不在人世?
生:不在了。从文章的结尾可以看出。
师:三十多年了,鲁迅求学——留学——弃医从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为什么事隔三十多年,鲁迅又回忆起这位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保姆呢?
生:因为长妈妈给他买《山海经》。
师:同学们这是从题目中得到的信息。说明大家很善于审题。买《山海经》这么点小事就那么让他念念不忘么?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当时这部书对作者有吸引力?(生读书后,指名有感情朗读,生找相关词语。)
生:渴慕、念念不忘。
师:你觉得此外还有哪些词能形容这心情?
生:朝思暮想。
生:魂牵梦萦。
生:日思夜想。
生:寝食难安。
师:理解得很透,表达得也很恰当。可见这部书当时在作者心中的位置。可“问别人谁也不肯说”,“谁”都包括哪些人?
生:身边的人。
生:所有的人,包括爸爸妈妈。
师:与“真实的话”相反的话是什么话?
生:假话,谎话,哄小孩子的话。
师:看起来身边的人都不肯帮助我。我自己能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
生:不能。因为我不能随便出去。
师:看,这就是封建教育,孩子没有一点自由。这就是封建家长,毫不关心孩子,尤其孩子的感情世界,这样的事在《朝花夕拾》中哪篇文章里还有?
生:《五猖会》。父亲一点也不关心我的感受。只让我背书。
师:对,封建家庭给我们的感觉很冷酷。我为什么向来没有和长妈妈说这事?
生: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师:可就是这个不识字的长妈妈把《山海经》买回来了,帮我达成了心愿。她一听这事就告假回家了。
生:老师,我觉得她回家是买新衣服,书上说“她穿了一件新的竹布衫”,她不是为了给我买书。
(出现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