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案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失街亭
作者:浙江省平湖中学刘旭
教学目标: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和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及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为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回忆一段话,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早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是“蜀汉政权”北定中原的目的尚未实现,据悉,失街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就来学习《失街亭》一文。
二、简介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
三国演义地位:(三个第一)
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每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注意回目的特点:不同版本回目不同,分则,单句标目——分回,双句回目,不对偶——分回,双句回目,对偶。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
2. 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
3.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
4. “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严重
尊刘或尊曹,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继承了晚唐以来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以来尊刘的史学传统,
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
此外三国还大力宣传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
有的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的,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经过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