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30字。
十年高考作文分析(1991年—2000年)
一、 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
1.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
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15分)
要求:①不要再把圆想象成满月进行描写。
②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不要以陪衬物作为描写重点。
③写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要写成故事。
④想象合理,形象具体生动。
⑤语言确切、连贯,条理清楚。
2. 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任选一方,写篇发稿参加辩论。
要求:①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都可以。
②不少于500字。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把不选取的题目划去)
【解题思路】
小作文:
这是篇想象式作文,考查的是对圆形实物的描写。当年有很多学生选取材广泛,写出了不少好作文。有的写花环,有的写父亲的草帽,有的写露珠,有的写井,有的写湖,有的写硬币,有的写圆圆的磨道,有的写水上的半圆桥与水中的桥影构成的圆,选取材很广泛。而有些学生不是写实物,写了梦中的圆,想象中的无形的圆,出现了跑题现象。
大作文:
此题为给材料命题作文。
两题都是单句结构形式,句意明确:"近墨者黑"是比喻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不良的环境能改变人的习性;"近墨者未必黑"是比喻接近坏人未必能使人变坏,人对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抵御能力,可以不为其左右。前题强调的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后题强调的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前题强调客观环境作用,后题强调主观能动作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营垒分明。
论证"近墨者黑",以立论为主,驳论为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朱子治家的名言,其实早已是源远流长的古老名教。千百年来,它已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和共识。论证这个"理"不难,有话可说。但必须掌握分寸:只能论到"情随物移",环境影响人这一步。阐理时,可征引名言,诸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桔生淮南则为桔"等,以证物异于境的道理’列举时,"孟母三迁"的效果,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的泯灭等,典型而有说服力。至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都可精选入文。既持"近墨者黑",必欧"近墨者未必黑",取便的方法是结合实例剖析,予以反欧。
论证"近墨者未必黑",构思如前题大体一致?quot;近墨者未必黑"具有真理性,它没有片面性和绝对化,阐理可以提到哲学上的"内因""外因"关系高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强调人的理想崇高,操守艰贞,意志坚强,都能转化为抵御邪恶势力诱惑和侵犯的力量,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类的例举,事例尤多。至于驳诘"近墨者黑",自可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原理上,居高临下,一击而中的。
二、 1992年全国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