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50字。
论教师与课程改革
——让教育更“合理”、让学生更“灵活”
作 者:胡 瀚
从经济意义上看,谁掏钱谁就是主体,怎样尊重学生、尊重家长?看来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深刻认识。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教育更“合理”、让学生更“灵活”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正确理解学生
教师必须对学生信任,认为学生是性善的、有能力的、潜能是非常大的。美国曾有分析社会性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发现孩子只有在恰当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一次带一个班的学生到花园赏花,一个战争时期的暴发户的儿子(被认为坏孩子)一走进花园便肆意践踏,眼看着好端端的花园被毁掉,班上的女孩子一个个伤心地哭了。面对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这个学生想的是如何对付老师可能给自己发射来的暴风急雨般的“炮弹”。因为这个学生有过太多这样的经历了。可是,当他用眼光扫向站在一旁的老师时却怎么也想不到只看到老师稍有点凝重但仍十分平静的脸。过了一会儿,只听到这位老师轻轻地说:“孩子们,我们回去吧。”一天两天过去了,一周又一周过去了,这个学生日日在等待着老师对这件事的评价,但最终还是没有结果。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做声呢?其实他是愿用一个花园为代价换回一颗孩子的心!在接任这个班时,他已经了解到这个特殊的学生的过去,这个学生也曾是一个好孩子,也曾有过强烈的上进心,只是因为父亲的原因被别人瞧不起,即使做了好事也不被别人认可。于是便产生逆反的心理,用强烈的行动方式向人们抗议!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当场制止有什么效果呢?或者,来一个冷处理更好一些。后来的事实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并颇有成就,在他人的回忆录中谈到这一件事对他终生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到是苏霍姆林斯基充分尊重他、理解他,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
二、正确对待学生
教师常犯的错误一是把学生当成“小大人”,剥夺孩子思维的时间,剥夺孩子犯错误的机会,长期的结果,造成孩子的自卑感,感到什么都不如大人,丧失自信心。二是低估了孩子,“把孩子作为白纸,在上面画出最美的画”。其实孩子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北师大的教育心理研究证明孩子的心理图式(认知、情感、意志)存在明显的差异。
1、 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这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首要前提。试想,每天从早上7:00到近12:00(有些学校甚至超过),中间又没有什么能量补充,孩子能听得进多少呢?能坐得住吗?下午又排得满满的,日日如是,就是大人也觉得厌烦。华东师大附中改革上课,每天上午授课下午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就一堂课而言,教师亦应考虑留给学生足够的消化时间。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让一年级学生养兔子,定出必须养活、长胖、灵活跳跃等方面的指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意志品质。有些学校试着让学生给学生上课,灵活性非常突出。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教育人才观的显著特征,学校应是个大舞台,老师应多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机会(目前城市小班化教学的出现,实际上预示着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