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常识,还有分类的专项练习,材料齐全,是优秀的语文培训学案,约38790字。
中国古代称谓大观
曾香艳
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古代的一些称谓,由于我们平时没有系统的进行学习,因此有时还真的不好做,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学习。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用来表示尊敬的词也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种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第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选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古代官职解释
曾香艳
我们在看电视,做试卷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或者看到一些有关古代官职的说法,同学们,你们对古代的官职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古代部分官职吧!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
古代官职升降的称谓
曾香艳
历年的中、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很多都是人物传记,而这些人物传记往往会涉及到古代官职升降调动的一些专用词语。正确理解、掌握这些词语,对于疏通文意,培养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文言文中涉及古代官职升降的专用词语有三种情况:
一、用于升职
拜:授予官职。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另外,“拜”也可引申为“接受官职”的意思。例: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除:本义为台阶,引申为任命授职之意,往往用于除去旧官而授予新职。
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例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例皇上欲大用康先生。(梁启超《谭嗣同》)
擢:选拔、提升官职。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有时“擢授”并用,为授职、任命之意。
二、用于调职
迁:本义为从低处迁移到高处,引申为调动官职。例:迁左丞,行凉州事。(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也指升官。
徙:本义为迁徙的动作,引申为调动官职。
调:调动、迁调之意。有时还指降职。
出:出任,一般指京官外调。有时也指由家居而出任官员。
放:被委派的意思,多指京官外调。有时也指罢官放逐。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史记 · 屈原列传》三、用于贬职
谪: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职并远调。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时“迁谪”并用,与“谪”同义。
迁:因罪而被贬职并远调或放逐。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时指罢官放逐。有时“左迁”并用,古代把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