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60字。
散文解读方法摭谈
张晓耕
高考散文阅读,理解难度大,分值又高,主观性强,考生很容易望而生畏,因此,近年来考生此题的得分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关键还是考生阅读不到位,有的人一目十行,跳读了事,自以为读懂了,其实没有对文章整体把握,因此,匆忙答题,结果是答非所问。为了探讨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下面我以《月碎沱江》为例,摭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月碎沱江
夏磊
一场暮春时节的雨早不下晚不下,却偏偏在我们即将离开凤凰的时候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使得本来就浮在心里的一丝惆怅更加地挥之不去。
雨是在清晨的时候下的,滴答滴答的雨声早已把我唤醒,我没有随即起来看雨中的小城,却努力地在迷迷糊糊里一点一点拼接昨晚的梦,寻找凤凰给我的和我在凤凰感受到的一些别样的东西。可是,我的梦里没有出现沈从文先生清瘦的身影,也没有浮现湘西如画的风景,以及翠翠姑娘俊秀的笑靥,却依稀闪烁昨夜沱江里满江的河灯和轻波里散碎的月影。
是的,也许我真的还没有走进湘西,也许我从一开始就错带了那点伤感的情绪,也许沈从文先生的笔端流淌出来的从来就只有爱,我不甘心就这么匆匆地来去没有感觉。那么,我是该带着预定的情怀去寻找那远去的爱,还是该带着爱去走进沈从文先生博大的情怀呢?
夜幕下的沱江是安静的,却也在不息地流淌着。倒映在水中的半轮明月,正被水面的波纹分成许多小块,闪烁着,荡漾着,缓缓地移动着。“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另一条叫酉水的河里,月亮也一样像一群金色的精灵吧。那水边叫茶峒的街市还和昔日一样宁静吗?
茶峒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试着向凤凰的人打听,他们告诉我,茶峒离这里并不近,是个镇,比凤凰小许多,也破旧许多。我没有接着问下去,没有问他们知不知道翠翠,我相信他们会肯定地回答我,但我想问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就像打听老家的一个故人一样。听说在茶峒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座翠翠的雕像,是一幅沉思的模样,后面还有那只大黄狗。我无法想象雕像的动作和表情,其实也不愿去设想。忽然似乎明白了,翠翠应该是没有固定形象的,她就应该像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一样,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想象里,时间越久远,就越朦胧。
我可以承受沈先生的离去,我可以在凤凰的老街上,或在我的书桌前深切地缅怀他。但是,我不愿接受翠翠的不存在,我相信她曾经就生活在这一带,我知道因为她的存在,这里后来就有了许多叫翠翠的女子,凤凰就出现了许多店铺客栈。在街边上,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书中有两句诗一下撞开了我的眼帘。“渡口一条乌蓬船,仿佛梦境泪湿衫。”茶峒,你真的就在这沱江的上游?翠翠,你真的只能留在人们的梦境里吗?
话又回到开始,难怪我在看《边城》时总有一丝莫名的伤感,原来这里面有沈从文那么深沉的情感,那么厚重的叹息,那么执着的呼唤。这种情绪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翠翠是那么美好,她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然而翠翠又是悲剧的,她相依为命的爷爷去了,爱她的人为她“淹坏了”,而她爱的人却已远走他乡。“这个人也许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会回来。”我无法回避内心的伤感,我知道很多人就因为这句话而不到凤凰。我懂得爱是一种至真的美,而一种没有结果的爱呢,或者说一种似有似无的从没有表达过的爱呢,它也美吗?
凤凰渐渐模糊在雨雾里,听涛山也变得亦真亦幻。我忽而又想起了昨夜的一江河灯。河灯只碗口大,中间点着个小小的蜡烛,放灯的人在上游把河灯放下,河灯就随着沱江的轻波缓缓流去。据说每一个河灯都寄托着人的一个心愿或一个祝福,它会一直漂到你看不见的地方,然后出现在你要祝福的人的梦里。有一会儿,我恍惚得分不清,哪些是河灯,哪些是星星,哪些是沱江里的碎月。
(节选自《散文》2005年11月号)
1. 文章的开头结尾都写到了一江河灯,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