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40个字。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之二:选材组材
长沙市雅礼寄宿制中学向华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佳作华章需要鲜活的材料来充实。材料的质量决定着作文的质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的内容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材料新鲜”。
因此,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和写作意图,我们作文从生活中、文本中,选择充实的材料就至关重要。而中学生学习紧张,课内外阅读时间有限,阅读面狭窄,阅读量远达不到《大纲》规定的150万字。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在考场上难免会出现才思堵塞枯竭的现象。怎样才能做到临考不慌张,写作有的放矢,有话可说?本文拟从话题本身出发,探究拓展写作空间的问题。
一、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一)、学生在作文选材上的“硬伤”
综合学生平日的写作实际及近几年高考阅卷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选材上打不开思维,缺乏创新意识,总体上趋于传统和保守。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②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③材料单一化
8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④宿构现象严重
高考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⑤选材杂乱,只为凑字数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