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最后一课》的首译、伪译及其全译文本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素材 / 七年级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4/20 18:24: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68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370个字。
  都德《最后一课》的首译、伪译及其全译文本
  郭延礼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1840-1897)的名篇之一,由于该文经常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知名度甚高,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一篇小说。
  中国人知道《最后一课》主要因为胡适早年曾译过这篇小说。胡适译这篇小说,根据其《日记》记载,时间应在1912年9月,先发表于上海《大共和日报》(1912年11月初)
  ,小说名为《割地》,两年后又刊于《留美学生季报》二卷一号(1915年3月)。在刊登此译作时,当时任《留美学生季报》的编辑任鸿隽曾在正文前加了一段“编者识”:“此篇为吾友适之所译曾登上海某报者,夙爱其沉痛隽永。当今欧洲之战,法德世仇实种其根,则《割地》之作读之愈觉有味。因请于适之而载之。”这里所谓上海某报,指《大共和日报》,由此知,这篇小说译文的最初发表当在1912年11月初,它当是我国翻译都德小说最早的译本。为了确认这一点,必须对稍后的另一译本作点辨伪的工作。
  在胡适译文刊出后不久,1913年1月,《湖南教育杂志》上又发表了匪石译的《最后一课》。此译文过去并不为人注目,自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施蛰存主编)刊布之后,学界竟有人认为此译文是《最后一课》最早的中译文本。必须说明,《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在处理这一文本时出现了两大失误:一是时间,所谓译文刊于1903年1月出版的《湖南教育杂志》,实际上此时该杂志并不存在。查《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5分册第90页),《湖南教育杂志》1912年6月创刊于长沙,匪石译的《最后一课》刊于该杂志第2年第1期(1913年1月31日)。很明显,《翻译文学集》所谓的“1903年”乃是“1913年”之误。一字之差,把译文发表时间提前了十年。于是学界便有若干人未辨真伪,把《最后一课》的首译权轻松地让给了匪石。《翻译文学集》编者出现的第二大失误,就是把“匪石”坐实为南社词人陈匪石。据考证,二者并不相干。
  2002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生韩一宇女士,通过对胡适译本和匪石译本的对照,发现后者是一个在胡适译文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伪译本(所谓伪译本,即译者面对的不是一个原文文本,而是对另一个母语译本的改写)。根据韩博士的提示,我最近又重新核对、比照这两个译本,结果表明,韩博士的研究结论是完全正确的(详见韩一宇:《“陈匪石译”〈最后一课〉与胡适译〈最后一课〉考略》,载日本《清末小说》总第25期,第158-166页)。
  我们知道,胡适为了照顾当时受众的欣赏习惯,他的译文是有删节的。为了和我下面将要推荐的另一个由女性翻译的全译本区别,必须指出这一点,尽管这种情况在中国早期的文学翻译中并不罕见。将胡译与原文对照,主要有四处大的删节与省略:①小说自始至终未出现主人公弗朗茨的名字;②删去了弗朗茨去学校的路上曾与铁匠相遇的细节;③删去了阿梅尔先生在最后一堂课上批评学生家长与自我批评的话;④小学生练习写字时,面对鸽子低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