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70字。
高考复习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
重庆市云阳中学张锋
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是高中教学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古今相隔甚远,语法不尽相同,词义流变,浅易者未必浅易。读懂难,翻译更难。
文言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虚词因意义虚化而难于把握,但数目毕竟有限。因此,理解文言实词就成为读懂翻译文段的关键。把握实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是积累。在积累的前提下,还有没有以简驭繁之法?答:有,它就是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技巧。
一、根据上下句逻辑关系推断(逻辑释义)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为已而“亡”,为国而“举大计”(起义),两者结果都是“死”。并举二者,得出结论,故“等”可解为“同样,一样”。
2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新唐书·元德秀传》)
划线句中,“有累”(受到连累)为假设条件,“吾当坐,不及余人”为结果;“坐”为我“有累”的结果,当“获罪”讲,古有“连坐”(一起连带获罪)之法为证。
3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宫廷外阙门,古代张贴、公布法令的地方),徒流及死,具有等差。(《旧唐书》)
“徒流及死”释为
‘等差”释为
4(王猛)俄入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晋书•王猛传》)
加点句应翻译为:
二、根据语法地位推断(语法释义)
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追亡”、“逐北”均为动宾结构,故“亡”、“北”均为名词,各释为“逃亡的军队”、“溃败的军队”(有“败北”一词印证)。“追亡逐北”可译为“追击溃败、逃窜的六国军队”。
2(予)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意”的宾语“北尚可以口舌动也”中,“北”(元军)为主语,“动”(说动)为谓语,“动”前必有状语,“以口舌”(凭借言辞)作为介宾短语充当“动”之状语,因此,“可以”应释为“能够靠”、“能够凭借”。全句翻译为:(我)估计元军也能够凭借口舌说动。
(注意:古汉语中单音节居多,不应为现代双音节词左右,如“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易被误解为“拼搏”,实际上为两个词,当“让……拼斗”“获得”讲)
3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明史》卷一百十三)
“不法”为“诛”之宾语,为名词性短语,可释为“不守法的人”;“不祥”亦然,只不过“祥”通“祥”,“不祥”释为“不详细知法的人”。
4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后汉书·卢鲁魏刘列传》)
“齐”理解为。全句可译为。
5不以已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论语》)
全句可译为。(“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陶渊明集〉序》]可为证)
三、根据语言规律推断(对应释义)
1并列:
(1)塞者凿之,陡者梯之。(《徐霞客游记》)
“梯”与“陡”对应,均为动词。全句可释为“(遇到)阻塞的地方就开凿疏通,(遇到)陡峭的地方就开石梯攀登”。
(2)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孟子》)
注:省(xing),察看,“皇帝春游,览省远方”(《史记》)为证。
全句可译为。
2排比:
(1)锄耰(yóu)棘矜,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世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师也。(《过秦论》)
作为排比句,“铦”、“抗”、“及”(比得上)对应,然“铦”、“抗”之后均有表比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