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性造人》备课参考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鲁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6/2 11:26:4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5860字。《论无性造人》备课参考
Gaosan9
【相关链接】
一、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二、“三种克隆人”
不久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举行了一个关于克隆人的听证会。在会上,意大利医生安蒂诺里教授、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顿市私立男科研究所所长扎沃斯和加拿大拉耶尔教派的代表都发表了他们要克隆人的见解,但是,与会的大多数科学家都反对他们的观点。这是从1997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了羊之后,世界上最大一场关于克隆人的听证会。那么,什么是克隆人呢?人的克隆是一种无性生殖。科学家将没有受精的卵子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去掉,再加入另外一个人的遗传信息,然后将这个带有另一人全部遗传信息的卵子培养起来,让其分裂。刚刚开始分裂的卵子叫作胎泡,当分裂的细胞更多时就叫胚胎。如果从胎泡中取出所谓的干细胞,加以培养,该干细胞可以形成组成人体各种组织的细胞。有的科学家坚持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并将其称为医疗性克隆。这是第一种克隆人(按克隆的目的划分)。
如果将胎泡植入一个妇女的子宫,该胎泡可以发展成胚胎、胎儿,最后出生。安蒂诺里和扎沃斯等人坚持说,他们使用克隆技术是为了解除不能生育的夫妻没有儿女的痛苦,因而将此称为生育性克隆。在这里,加入卵子的遗传信息可以是男性的,也可以是女性的。这是第二种克隆人。
还有一些企图万世不死的人和信奉邪说的教派成员(如上述的拉耶尔教派),要利用上述方法克隆自己或其他某个特定的人。信奉人类是外星人创造的拉耶尔教派甚至宣布要克隆希特勒这样邪恶的人,这种克隆人无论如何都应遭到人们的反对。
三、现代科技的伦理反思
作者:刘大椿,来源:光明日报 2001年 第01-02期
现代科技不是外在于人的成果,而是活生生的人正在从事着的人类实践活动。科技与科技的运用后果并非绝对分立,把科技视为工具或视为奴役者都是对人类责任的放弃和逃避。科技本身负载着价值,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家的伦理责任是一致的。当代科技主体在科技—伦理实践中应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的基本伦理原则,在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冲机制。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发展,科学研究逐渐职业化和组织化,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也随之从其他社会角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集合为有形的或无形的科学共同体。
当我们将科学建制放到社会情境中考察的时候,科学建制的职责不再仅仅是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其更为重要的目标是,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福利,且前者不得有悖后者之要求。因此,科学研究中的责任成为对科学进行全局性伦理考虑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以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规范,也得以广泛地建构。
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默顿,运用结构功能理论,研究了科学建制内部的规范结构。默顿认为,普遍性、公有性、诚实性、竞争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作为惯例的规则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这些精神气质决定了科学建制内的理想型规范结构。由于它们能有效地服务于科学活动的目标,因而成为科学建制内合法的自律规范,同时也是科学建制对外捍卫其自主权的出发点。值得指出的是,如同所有的社会规范一样,科学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应然”对“实然”的统摄。在现实的科学活动实践中,科学的社会规范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科学建制内外两个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也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如果说在以求知为主要目标的时代,依靠科学的社会规范内化于科学家的意识中的“科学良心”和“超我”,可以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那么,在功利和求知双重目标并行的大科学时代,除了诉诸科学家个体的道德自律,还必须强调外在的有力的规范结构的建构。只有建立完善的调节科学工作者行为的评审体制、社会法规和政策制度,并通过这些运行机制获得强制性时,才能有效地吓阻违规行为,同时使遵守规则者获得心态的平衡。
科学的职业伦理和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所形成的职业,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应是正确有效地行使继承、创造和传播实证科学知识,回馈社会的支持和信任。这一职责的行使,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职业伦理规范问题。如果将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区别和共同之处。前者对认知目标负责,后者对社会、雇主和公众负责。因此,如果说后者是伦理的,那么前者是准伦理的。
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是什么?它应该是对科学的社会规范的伦理拓展。科学的社会规范强调科学研究的认知客观性和科学知识的公有性。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的目标是一个从认知视角向伦理视角转换的过程,通过这一转换,认知客观性拓展为客观公正性,知识的公有性拓展为公众利益的优先性,由此产生了科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伦理原则。
科学活动的客观公正性强调,科学活动应排除偏见,避免不公正,这既是认知进步的需要,也是人道主义的要求。如果说客观性所强调的是确保认知过程中信念的真实性,那么客观公正性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显科学活动中涉及的人的行为的公正性。这一原则要求,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的风险得到公平合理的分担;在研究结果形成之后,要审慎地发布传播和推广运用。研究者不仅要对知识和信念的客观真实性负责,更要为这些知识和信念的正确传播和公正使用负责。
公众利益优先性原则是科学活动的另一项基本原则。这条原则的出发点是,科学应该是一项增进人类公共福利和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的事业。一切严重危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公共福利,有损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科学活动都是不道德的。这一原则是对科学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进行伦理甄别的最高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可以对某项研究发出暂时或永久的“禁令”。反过来,也可以用这条原则反观设置某些“禁区”的合理性。
为此,首先科学工作者应向有关个人和公众客观公正和全面地传播有关知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使其具有实际参与决策(决定)的能力。其次,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