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190字,在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探索“读—悟—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使这一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期课改下
“读—悟—移”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
结题报告
市西中学 姚杰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在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局面,但我总觉得,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古典文学传统经典的东西重视不够。于漪老师说:“文言文中有这么多的民族精华,我们不是照单全收,我们只取优秀精粹作为琼浆。”的确,优秀的古典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根。但是不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的是课文字句的落实,这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作品中的整体意蕴、谋篇技巧、语言特色等“文”的价值,往往会忽略。从而导致现在的学生学文言文就像学外文一样,只重视虚词、实词、句式,不重视欣赏和吟诵,久而久之对文言文产生了厌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学底蕴将无法得以提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无法得以传承。而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让他们树根立魂,学会做人。所以,在二期课改中,探究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目标:
1. 在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探索“读—悟—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使这一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 以这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弘扬民族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重心聚焦于课堂教学。以再学习、试运行、及时小结为周期推进,按螺旋形上升的发展轨迹行事,以趋成熟。
1、2005年10月——2005年12月 理论学习、初步实践
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和专业书籍,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在导师的引导帮助下,初步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读—悟—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具体实践。并把这一方法作为高中语文研究型课程的重点加以研究讨论,并进行公开课的展示。
在此期间,每周听导师的课2-3节,认真写下“听课笔记”,汇总文言文的教学个案以及教学反思,并且收集、摘录、剪贴和整理各种报刊杂志上有关文言文的教学资料。
2、2005年12月——2006年1月 修正方案、中期小结
先利用假期对“读—悟—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与导师一起备课研讨,针对课堂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重点分析讨论。汇总前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完成中期小结。
再充分利用学校“名师工作室”广博深厚的理论资源,并和学校“未来名师学校”的培训工作充分接轨。聘请校外专家对教学实施状况进行指导分析,小结前一阶段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尽力争取机会多听本区、外区乃至外省市同行的课,以扩大视野、开阔眼界、汲取养料,改进自己教学上的不足。
3、2006年1月——2006年4月 深入实践、完善改进
在中期小结的基础上,把“读—悟—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继续深入实践。并以此为抓手,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诗歌等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并且对研读的效果以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反馈,求“真”、求“实”、求“新”。
接受各方面的指导批评,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个案的积累,为下一阶段的终期评价提供实践资料。
4、2006年3月——2006年5月 总结提高、形成风格
在导师的指导下,总结“读—悟—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经验教训,整理教案,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完成结题报告。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教学,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并且在学校“自习自研、师生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总课题下,把“读—悟—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在语文备课组中进行不断推广与完善,从而争取形成市西语文教学的风格。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什么是二期课改下“读—悟—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
在二期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读—悟—移”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不应该是教师逐字逐句的串讲,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研究性阅读,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文化、思想、精神素养的目的。以“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