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70字。
坚守清唱,让语言回归──执教《藤野先生》有感
湖北省宜都市枝城中学刘海蓉
翻开散发着油墨香的崭新的八年级语文教科书,第一课便是《藤野先生》。面对大师的名作,回想自己已往教此文曾用了四天时间的教课经历,以及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两课中对鲁迅先生童年生活“雾里看花”般的了解,打开此文,我真是有些手足无措之感。于是便在开课第一天顺水推舟尊重学生的意见,先选上了《我的第一本书》,等后来师生双方都认为准备比较成熟时,我便和学生一起清唱了一曲《藤野先生》。所谓清唱,即我没有动用多媒体课件帮我再现鲁迅当年在仙台学医时的历历种种,没有用朗诵磁带帮我传递文中不同人物角色的言语交流,也没有用学生表演帮我演绎鲁迅师徒当年交往的情节再现,而是选择了也许最跟不上课改步伐的常态教学:把文中凝聚着作者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的关键词语当作破解文意的钥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玩味语言,感知文意,达到披文入情,悄然间将学生引进文学的殿堂。事隔一个多月,现在静思这个教学片断,真还有些余韵未尽。
学习“在东京”的部分(1、2自然段)片断实录: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两段文章,找出作者对东京印象的一句话。
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师:“无非”是什么意思?
生:只不过。
师:东京也只不过是这样,你觉得这句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东京有些不满意。
生:有些失望。
生:有些气愤。
师:大家觉得哪种感情表达得最贴切,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没去东京时,想象那儿应该很美好,结果和心中的想象相差甚远,所以我认为“有些失望”贴切些。
师:是因为那儿不美而失望吗?
生(齐说):不是!
师:那作者为什么失望呢?
生:因为有些清国留学生在樱花下玩耍。
师:我们一起读读作者写这些清国留学生外貌的句子。
生(齐读):“头顶上……标致极了。”
师:这几句外貌描写中,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生:他们头顶上的大辫子。
师:作者为什么只写他们的辫子?
生:好像在电影中看到过,清朝人把辫子看得比命还珍贵。
生:因为当时的日本人都是短头发,而中国留学生有长辫子,看上去很显眼。
师:那鲁迅先生留有辫子吗?
生(茫然摇头):不知道。
师:在清朝时,特别是清末,有没有辫子,可以看出你对清王朝的态度,当时很忠于朝庭的保皇派都留有辫子,而激进的维新派则剪掉象征耻辱的辫子,你觉得当时的鲁迅有辫子吗?
生(齐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