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90字。
《写出事件的波澜》作文教案
训练重点
1. 领会什么是波澜,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2. 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训练解析
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这是说客观事物本身就有许多曲折变化。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件要发展,就会受到别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以致产生许多反复、曲折。这反映在叙事性文章中,也必然不是平推直进一帆风顺的。而且,写文章必然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经常要因时因事因景而起伏跌宕。这变化的思想感情又必然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变化。
对于事件的叙述如果一泻无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没有情趣。《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景致可谓幽深奇巧了,可是人们一进大门,看到里面的却是\"一带翠嶂挡在面前\",看不到里面的景色。贾政解释得好:\"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尽入目中,更有何趣?\"宝玉的题词也妙:\"曲径通幽。\"这给我们启示:文章的结构布局同园林的布局一样大有讲究,即不可太直太露。清代文人袁枚也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就要求我们写文章时做到结构曲折多变,使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迭生。使读者观文时须眉才舒,复又屏息凝神,惊心未定,俄尔又遂凤愿,惊惧、忧、盼无暇旁顾,非一口气把文章读完不可。
\"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要说江河上的波澜,大伙都很熟悉,一波未平,一波又趣,后浪推前浪,景象十分壮观,我们借用\"波澜\"这个词,是想说明叙述要富有变化,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要太单调。.
传说有一个诗人给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婆题诗贺寿。劈头一句就是:\"这个婆娘不是人\",诗句一出,在座的人全都大惊失色。诗人笔锋一转写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伙听了又不禁转怒为喜。第三句是:\"儿孙个个都成贼\",诗句一出,众人哗然,儿孙震惊。但诗人马上写出第四句\"盗得蟠桃庆寿辰\"。这一下,所有的人都不能不佩服这位诗人变幻莫测的杰出文才了。假如他一连四句都是\"大福大贵\"的吉利话,那么,这首贺寿诗也就不会这么强烈地牵动听众的感情。
叙事性文章的波澜,可以有多种创造途径,但概而言之,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的曲折产生波澜,一是巧用表达技法兴起的波澜。而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所形成的波澜,其写作方法正如刘勰所论:或\"随物而宛转\",或\"与心而徘徊。常用的制造\"波澜\"的方法有
1.悬念法
所谓\"悬念\",是指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表示关切的心情。因此,凡能增进这一关切心情的手段,均可产生"悬念"。前面讲过的倒叙,由于将\"后果\"提前,读者不知\"前因\",又急于知道\"前因\",关切的心情陡增,这无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