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40字。
苏教版九(上)教材解读及教学设想
九(上)语文教材解读
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从更高的层次上,充分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理念及要求,力图在内容、结构、体系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新设计的教科书体积小,容量大,头绪少,便于教师操作,利于学生探究,具有教育的综合教学效应。
(一) 教材内容:
九(上)教材,改变七、八年级课文以单元内容为主题编排的结构,而是将一组内容、形式和语言有联系的课文,围绕一种读书方法整合起来,构成综合性极强的单元。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两个专题、一个名著推荐与阅读。六个单元分别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感悟•品位•欣赏”,“学会牛吃草”,“阅读有独特的感受”,“借助注释学文言”,“读书动笔”,两个专题是: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名著推荐与阅读”是《格列佛游记》。
(二) 结构体系
九年级教材分三大块:整和性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
整和性单元的设计一改以前各教科书逐课编写的方法,而将一组内容、形式和语言方面有某种联系的课文,围绕一种读书方法整合起来。在内容上,进一步提高了课文的文化含量,选文及其组合更加优化。课文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更突出地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注入似的活水”的精神。这种组合的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专题化上,而且体现在单元内容各项语文要素的组合上,又如“阅读有独特的感悟”这一单元,将小说家谈小说、散文家谈散文、诗人谈诗编在一起,并设计了学生谈学生作文的作文题。每个单元都是这样的优化整合题。每个单元都是这样的优化整合体。
在结构上,每个整合优化单元含课文4—6篇,各单元课文前编写一则点拨性的介绍某种读书方法与习惯的短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每篇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与单元后的“综合学习与探究”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提高自主独立阅读的能力。与七、八年级一样,每单元课文,由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自主确定精略读的篇目和比例(精读一般不少于三篇);另有一至两篇“诵读欣赏”课文,由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文要求全部背诵),以丰富语文积累。每篇课文后设计的“探究•练习”,充分体现人文性和工具统一,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单篇课文,并为单元后“综合学习与探究”作必要的铺垫。“综合学习与探究”,从本单元课文中提取有联系的语文要素,编写五、六条综合学习与探究题。由于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七、八年级教科书已据《课标》要求(写作10项,口语交际8项,综合性学习4项)分项编入了相关的知识短文,安排了系列的专项训练,因此,九年级的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不再采取七、八年级教科书单独编写的方法,而是将其融于综合学习与探究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