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90字。
《劝学》教案与练习
主备人:chdgty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
文言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文言虚词: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从学过的课文《为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导入。
2.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今存《荀子》。
三.解题。
《劝学》的“劝”,勉励之意,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
“劝”统领全篇。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讲解第一自然段。
1.范读本段,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暴pù是“曝”的古字;知zhì同“智”。
第二组: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 砺lì 参cān省xǐng
2.给本节重点文言实词与重点文言虚词圈画加注,结合注释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劝、学、青、中、輮、槁暴、参省、
虚词: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者,……也(表原因的判断句)
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递进,并且)
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译意: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4.请学生朗读本段后,提问:结合本文主旨,本节第一句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5.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 木→直,(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