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也有“加减法”的运用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9/25 20:45:0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050字。
  语文课堂也有“加减法”的运用
  浙江省温岭市新建中学     谢良才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我认为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在语文课堂实践中采用了“加减法”。
  一、添加兴趣,删减约束
  亚里士多德:“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也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以这样说,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只有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才会急于去研究,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为了适应新教材提出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使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
  1、课前造势,先声夺人
  前苏联有研究表明,学生注意事物的积极性呈波形,开始的三、五分钟注意力未能集中,因此,开场戏成为一堂课老师与学生的最初交流,是将学生注意力从课间娱乐的放松中牵回来的重要一环。如果只以简陋的一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ΧΧΧ”,这样的话一开始就错过了这个好机会,导致学生很长时间才能注意听讲,事倍功半。我的措施是先声夺人,利用开场戏好好造势:可用以情动人开戏,让学生在心灵的共鸣中一起步入文章。例如:在教学《秋天》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就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像,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萧条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秋天》,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秋景的。
  2、课中设疑,激发兴趣
  教育家朱熹有一句话:“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以这样理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进取。因此,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疑、释疑、解惑,定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这样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在上《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①韩麦尔先生做了什么事?是何原因?②平时镇上的一些人又做了些什么?③小弗郎士面对这些有何想法?说明了什么?④外国人在这块土地上做什么?⑤同学们认识这段历史,今天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呢?通过这一组问题的思考解答,理解了课文的核心内容,很好的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时而深刻的思索,时而深沉的悲哀,时而强烈的愤慨,时而昂扬的报国热情。这种围绕课文核心内容层层深入的设疑,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尾恰当留疑,留有余香
  任何课文学完后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学生也不可能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尾留疑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和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请教。比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可以结合中华古诗文背诵活动,设计如下问题: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