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咬文嚼字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 “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