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案8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药》教案
教学目的 : 1、了解小说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
2、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
3、认识小说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深刻认识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的深刻认识。
教学设想:三教时,要求课前预习。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导读,了解小说创作的背景,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方式,初步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从已经学过的《祝福》和《灯下漫笔》的回顾入手,明确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作家和主将,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强烈的反封建思想驱使下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鲁迅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和他们的活动所组成的一幅幅生活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现实,表现了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观察思考。
二、创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一直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并在努力寻找其出路的鲁迅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他在悲哀中进一步沉思,思考着我们民族的出路。直到在五四时期,这种思考的结果便以小说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之中。《药》这篇小说,就是鲁迅对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辛亥革命)思考的结果,也很真实地反映了鲁迅这一时期悲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