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专题阅读
- 资源简介:
约17740字,有多篇美文。
“月是故乡明”专题阅读
编写:XY888
【阅读指导】
高考乡土散文的阅读技巧
乡土散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要和故乡、乡村有关的散文都可以划归此类,它即可以记叙为主,也可以议论为主,还可以抒情为主,覆盖面很宽。这类散文主要是以对乡村的景物或风物的描绘或表达对乡村生活和风物的热爱,或表达对乡村的神情思念,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或以乡村生活来侧面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和浮躁。表达的观点往往是多元而复杂的。
乡土散文多取材当代散文,因为当代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更加尖锐,乡村正在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其固有的色彩,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正在变得复杂而且世俗。其固有的朴实更容易引发现代人对城市浮躁生活的厌倦。于是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怀念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中一个美好的寄托,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净土。正是这类散文的多义性和具有的现实意义,给命题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命题空间,并且乡土散文以其自然朴实的文风给人以熏陶,以其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内容贴近社会,便于考生理解,因此成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
就近两年的高考而言,2006年有四套试题直接选用了这类乡土散文,比如四川试题《乡村的瓦》、重庆试题《说村落》、全国《阳光的香味》、全国《绵绵土》、江苏试题《一幅烟雨牛鹭图》,2007年同样有几套试题选用乡土散文,如江苏试题《麦天》、安徽试题《乡村的风》、湖北试题《日月行色》、福建试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还有一些作品明显带有乡土文学的痕迹,比如广东试题《泥泞》、全国试题《总想为你唱支歌》等。乡土散文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热点类型文章,仍然有其引导作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