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教学要求
运用文中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的层次;寻找文中关键性的语句,体会文章的主旨;体会“漫想式”文章的特点并付诸写作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文章的运思中领会“漫”而不散的特点。
难点:写景与漫想之间关系的处理。文章“漫想”部分(两大主体部分)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以关键性词句为突破口,理清文章思路;利用学生的阅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 古文展示:郦道元《三峡》(学生齐声朗读)2. 图片展示:三峡风光。3. 文字展示:三峡形成。 设置情景形成氛围
二、诵读默思 1. 提问:作者题为“过万重山漫想”,表现在文中,哪些是“过”的文字,哪些是“想”的文字? (明确:“过”——1~3,10,14,15;“想”——4~9,11~13)2. 提问:在写“过”的段落中,有那些标志性文字说明作者身处现实中? (明确:面对这奇景……;我凭舷眺望……;我凭舷眺望……。)3. 提问:由上述标志性文字可将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四部分) 检查预习质疑问答
三、理清思路 归纳大意 1. 学生讨论,归纳。2. 教师总结、明确(字幕)a) 激发漫想的缘起。b) 怀想闯荡三峡“第一人”。c) 总结人类行程的前瞻性。d) 漫想之后的喜悦。 文字概括抓住要义
四、体会运思 把握推理 1. 文章第二部分(漫想1)主要从什么角度写?(明确: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突出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和顽强精神。以发问带动思绪。)(展示:李白《早发白帝城》)2. 文章第三部分(漫想2)主要从什么角度写?(明确: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突出人类克服挫折、勇往直前、创造历史的不屈不挠精神。想象中蕴涵哲理。)(展示:余秋雨语;毛泽东词)3. 这两部分有何内在联系?(明确: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前进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才能达到目的,创造辉煌。一实一虚,由实入虚,以实衬虚。) 延伸阅读加深理解由表入里突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