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2/3 17:34: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0小题。约6770字。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08-2009学年度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说明: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诗文原句和文学常识填空。(5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荷塘月色》)
  (2)想当年:金戈铁马,                   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苏轼是朝大文学家,词派的创始人。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赤壁的壮丽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了翠翠和祖父之间相敬如宾的感情,同时叙写了翠翠和傩送初次相见的故事。
  B.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
  C.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一下,一个盲人,一旦见到光明,周围平常的世界是多么的新鲜和神奇。
  D.史铁生解悟到了生命的内涵,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琼珊心中所牵挂的最后的几片常春藤叶,既是她不断凋零的生存愿望,也是她尚未完全放弃的最后一丝生命寄托;贝尔曼画出的那片常春藤叶是生命的杰作,它既是贝尔曼的生命绝唱,也是琼珊的生命序曲。
  B.《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因战争刚刚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的“我”,被送到改造为战时医院的母校救治,这一精心设置的巧合凸现了深刻的社会悲剧,使得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学生与炮灰、健康与残疾的冲突触目惊心。
  C.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提倡用现代诗歌来开拓散文的新境界。在《听听那冷雨》中,他借助通感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联结在一起,使形象在联想中得以凸现,让读者与作者沐浴在“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意境里
  D.《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时而笑,时而哭,忽又转悲为喜,安慰黛玉,吩咐婆子,逢迎贾母,显耀自己,面面俱到,处处讨好,鲜明地表现出这个人物完全不守做孙媳儿媳的规矩礼数的性格特征。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①擅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m②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利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③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④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品尝嗅闻。⑤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种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
  (1)用汉语拼音给文中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佳肴()给()予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应改为应改为
  (3)“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感官”一句应放在原文中句与句间最合适。(只填序号)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对产生语病的部分作恰当的修改。
  改为
  5.给下列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4分)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便宜。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儿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标题:
  二、阅读与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6~7题。(5分)
  [越调]小桃红
  (元)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①。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②,司马泪痕多③。
  [注]①兰舟:相传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以后用为对船的美称。②南朝旧曲:指陈后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③司马泪痕多:指白居易《琵琶行》中“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句。
  6.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
  7.《荷塘月色》中引用《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中的采莲人和本曲中的采莲人的情感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阿房宫赋》选段,完成第8~12题。(14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