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马》教案
实验中学 李桂秋
一、创设情景:
昨天,一位朋友送我一幅画,老师看了,真是爱不释手哇!,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也把这幅画带来了,请同学们看一看,帮我找出喜欢的理由,好吗?
(出示课件:徐悲鸿的《六骏图》)
(明确:形象、逼真,奔放、腾跃,自然、和谐等等之美。)
法国有一位博物学家、作家——布封也喜欢马,但他对马的理解却又胜于我们一筹,你想了解吗?请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
(1)、文中写了那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马,——马。
(2)、请分别用横线、波浪线划出最能说明两种马特点的词句,并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一下。
(3)、作者对这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
2、围绕上述问题,学生发表各自看法,老师归纳总结:
(1)、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2)、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3)、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语言典雅凝练,句式整齐,词汇丰富,文笔流畅。请你在文中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评,并有感情的朗读。
2、以四人为一小组,展开寻美活动。
3、每组选一位代表回答问题,全班交流,具体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词语:
(1)、第一段中“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中的“窥伺”能不能改成“观察”?为什么?
不能,因为“窥伺”更强调“偷偷地看”、“暗中看”,这样更能突出被驯养的家马的奴性。
(2)、第四段中“他们并不屑于和对方搏斗”中的“屑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字更能表现野马的高贵和优雅。
句子: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在讨论第(1)句时,可插入一个辩论,即正方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就是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反方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它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还给学生最多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