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10个字。
第59课时
设计者楚继超
教学内容: 语文科九年级上《杨修之死》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08年11月下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区别。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感知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让学生欣赏下面这首诗
聪明杨德修,世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提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
二、资料助读。
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3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今公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庖官páo 鸡肋lèi 夏侯憞dūn 分食讫qì 佯装yáng
大簏lù 伺察sì 麾军huī 绰刀chāo 屯兵tún
恃才放旷shì 酥sū 阜fù 谮害zèn
(2)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