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8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项链
一、 导入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 = 物质消费 ÷ 欲望。从经济学观点来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
二、 作家 作品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羊脂球》 《俊友》
三、 本文主人公——路瓦载夫人
线索——项链
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四、 分析第一部分(序幕)
1. 两个“小”字的作用:点明她社会经济地位属于小资产阶级
2. 1~2节中两个“好像”有何深刻含义?
“玛”个人以为是“造化”弄人,照她的面容、丰韵以及天生的聪明、审美本领、脑筋的灵活,本可以与最高贵的妇人并驾齐驱,可她偏偏出身不好。玛最爱虚荣,慕荣华。
玛又是如何对待造化这一安排呢?
3. 不断感到痛苦、悲哀的感慨,并产生狂乱的梦想,且让我们看看玛的现实生活与狂乱的梦想
现实 梦想
穿 朴素 衣料的粗陋 能讲究打扮
住 寒酸的住宅黯淡的墙壁 破旧的家具 。。 厅堂。。 帷幕。。 灯
吃 三天没洗的桌布 喝普通的汤 。。晚餐。银器。。墙上的壁衣。。佳肴
4. 由图表可知这部分用什么方式展示人物内心?
用现实加梦想两相对照的叙述方式展示人物内心
她的梦想,现实有着尖锐矛盾。
现实:冰冷、寒酸、“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梦想: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
七个梦想与三个没有揭示二者之间巨大落差,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正如莫泊桑评价:“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妇人的话,可能连理会也没有理会,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
作者提供的这一幅生活图景,正是揭示玛这样的一种人的“生存境遇”。它集中体现了人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受制于现实的这种追求的无奈,荒诞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扭曲及悲剧性。
小结:这部分属“非情节部分”属序幕,也是构成玛不幸遭遇的基础,理解这一部分,才能把握下文。
五、 分析情节部分
1. 在小说的情节部分为玛提供了梦想得以实现的锲机,从“没有”到“有”的契机。这契机是什么?
教育部部长的“请贴”
2. 一件新衣满足不了玛的欲望,于是想借项链出出风头
3. 作者如何描写玛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借 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
项 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
链 迟疑、焦虑——开口商借又焦恐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