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5420个字。
人教版名师点拨(课课通)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展示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要点分解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整体通解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全诗以抒情的笔调通过写童年时的想望、困惑和成年后的感悟、信念,告诉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本文这种“告诉”并不是概念化的语言直白,也不是情感的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山”和“海”这两个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来进行的。
分项全解
“山”,暗指现实的世界,它封闭、灰暗、压抑、落后,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海”暗指想象的世界,它开阔、光明、自由,是要竭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理想的境界。“山那边是海”把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实在的人生要不断追求的过程。
句段解析
在山的那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①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句解:[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想望。]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句解:[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妈妈,那个海呢?
句解:[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并以此句引出诗歌第二部分的内容。]
段解:[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第三层(最后一句)。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②信念凝成的海
句解:[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的意思。]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句解:[“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要点分解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5、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整体通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经验。作者生动细致地叙述了我小时候冒险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将困难化整为零,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
分项全解
句段解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句解:[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追述发生在57年前的一段童年故事。闷热的天气却无法阻挡少年寻找新意的冲动,情节就在“玩弹子游戏玩厌了”的背景下展开了。]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句解:[孩童时代的想法就像没有方向盘的车东奔西撞,爬悬崖的冒险活动就展现在小伙伴的面前。对于爬悬崖,“我”是经过理智判断的,虽然很想像别人一样勇敢,但有病的身体加之母亲的训诫,及时地阻拦着自己。然而尊严是每个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好友杰利的一句“别做胆小鬼”让“我”放弃了最后的犹豫。]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⑴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⑵,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⑶。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句解:[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代。]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⑷,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3、短文两篇
蝉小思
贝壳席慕蓉
要点分解
1、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4、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整体通解
《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贝壳》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分项全解
句段解析
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句解:[为了突出其叫声之烦,为后面赞美蝉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好的突出了文章中心。]
段解:[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蝉,作者在文章开篇对于蝉的感情是厌烦的。]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①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②?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段解:[第二段: 作者无意间拾得病蝉,不禁惊讶小小的生命竟会发出响彻整个夏天的声音。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句解:[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段解:[第三段:点出蝉生命之短暂,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