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590字。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资料汇编:文学类文本之散文归纳
命制人:陆洋时间:2009年2月17日
【文章特点】
事理类、象征类、反思类:或写人,或记事,或写景,或咏物,来阐述某种人生哲理或生活道理,抒发个人生活感悟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反思。(以实写虚)只要抓住实写的景物或事物的特点、启示和作者的情语,文章不难理解。
【阅读技巧】
1、关注文章的标题。从中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便阅读时有的放矢。
例如:
《海南杂忆》:记事即感。作者在海南的所见所闻所感。
《湿湿的想念》:写人记事。谁想念谁?为何想念?为何想念是湿湿的?
《日月行色》:写人记事。日月既是实写时间、景物,又是代表男女;行色意指出发前后的神态。这里指日月交替之时(黄昏)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
《忆刘半农君》:写人,刘半农。谁忆?为何忆?
《麦天》:记事即感。麦收前后的农家生活。
《阳光的香味》:记事即感。阳光为何有香味?这里一定有象征意义,要分析出来。《给书虫当夫人》:写人记事。书虫是谁?为何叫书虫?给书虫当夫人的感觉如何?《在山阴道上》:写景即感。在山阴道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要弄清山阴道在哪?
《行吟阁遐想》:有哪些遐想?这些遐想的意义和内涵。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记事即感。谁归来?归来的感受如何?
《夕照透入书房》:写景即感。写了哪些景?夕照透入书房有何感受?
《说村落》:反思生活。村落的外延和内涵,村落的现实处境,作者的情感态度。
2、全面细致阅读,圈点勾画和题目、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态度有关的词句。
3、概括中心意思,初步掌握文章脉络。
(1)写人,写了谁,哪些事,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的大概看法。
(2)记事,哪些事,过渡出哪些感受。
(3)写景,写了什么景,景物特点如何,抒何情,阐何理。
(4)咏物,咏何物,物有哪些客观特点,对应人的哪些精神启示,让人产生怎样的认识、思考、反思、情感。
【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明确问点及隐含信息。
2、有方法有步骤地推导分析答案要点。
【答题技巧】
1、分层分条按点一一作答。
2、回答要具体、明确,少用套话。(不得已时可多踩几脚)
3、结合文本阐述答案。
【题型特点】
一.语句类:选取文中的词、句进行理解、赏析。
【提问方式】
1、如何理解?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有何含义?为什么用……来表现?这里的……指什么?
2、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这样说有何好处?是何用意?
3、试分析、鉴赏、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文章的人物语言有何特色?
【解题思路】
找到这句话在原文的出处,联系上下文和主旨进行分析。作用(含义)分为结构作用和表现主旨两个方面。首先,“就段论段”,分析这句话字面的含义,在这段话里的作用;然后“就篇论段”,分析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对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分析语言特色的方法同小说)
【例题分析】
如:07年全国卷《海南杂忆》第二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首先,找到此句出自第四段苏东坡的一句诗和第七段末尾的一句话,从字面上看,“道旁石”是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补天手”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但从全文角度看(联系第五段),“道旁石”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由此可见,阅读时圈点勾画相关的语句对解题的帮助是多么重要了。
再如:07年重庆卷《告别三峡》第一题:“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章第三段的最后,根据句意,答案应该在本段及前段,然后从文中找出能表达“游人”及“移民”心情的重要词句,加以整理、归纳即可。
二.技巧类:问结构技巧、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