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50个字。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初探
山东蓬莱小门家一中张钦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个崭新课题,课程资源与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的开设要依赖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
虽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都曾经利用过课程资源,但都不是有意识自觉地进行,并且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参考和教科书,最多扩展到课外读物、朗读磁带、教学挂图、幻灯片、多媒体等。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这已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性及多样性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又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空间分布、呈现状态及其载体形式来看,语文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包括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内语文课程资源;自然性资源、社会性资源和人文性资源等。因此探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策略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尝试以教材为主的开发模式,即依托语文教材利用课程资源。
教材仍然是重要的学科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在教学中强调文本与师生的对话。无论是在教材的使用上,还是在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新课程都突出强调了一种开放的理念,即打破原来的把教材当圣旨,按照教材的顺序、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应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开发与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材料,经老师筛选呈现出来,也叫“二次开发”。如教授《狼》一文时将四篇写狼的材料呈现出来:蒲松龄的《狼》写狼的凶残与狡黠;毕淑敏写狼的聪明与神勇;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狼的兽性;《狼和鹿》又告诉人们打狼引起生态失衡。这样把语文与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有意识沟通起来,有利于比较,有利于多元解读,有利于多角度解读。
语文新教材在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1)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中,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利用的引导。(2)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探究、练习或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有广阔的延伸与创造的空间,在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的思想指导下,应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诸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等各种方式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这些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可以是课文的有关内容,可以是学生的个体经验,也可以是学生的丰富想像等。通过建立课内外的联系,使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丰厚学生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源的能力。(3)设置“综合性学习”版块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如: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的课题为“乘着音乐的翅膀”,同学们可以运用图片,音像资料,个人演唱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风采,接受美的熏陶。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音乐”中发掘自我教育的课程资源,并与同学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