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660字。通用作文素材,精选10位文化名人,着重其事迹中的辐射面广的部分,同时编入其名言。特别适合高三作文复习用。
深挖洞广积粮:2009作文素材葵花宝典
成都列五中学 fangjue201
深挖洞:深入研究学问大家传奇经历。
一代儒宗:钱穆
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耶鲁大学授予钱穆名誉博士学位时的颂词
一九六○年,耶鲁大学把一个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一个中国人,他就是被人称为当代大儒的国学大师钱穆。颂词中这样评价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自学名家
钱穆,江苏无锡人,字宾四。一八九五年七月三十日生于无锡东南四十里的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一个五世同堂的钱家大宅。钱穆的父亲钱承沛是个私塾老师,据说钱穆生下来时,曾哭三日不止,父亲一直抱在身上哄着,对妻子说:“此儿当命贵,误生吾家耳。” 钱穆出生时,虽然家道中落,但父亲爱子如命,经常对人说:“我得一子,如人增田二百亩。”
钱穆幼时记忆绝佳,日读生字三四十,后来增加到六七十都能记住。一次父亲指着一个生字“没”考问他何意,他居然根据字形说了出来。父亲大惊,摸着他的头说:“此儿或前生曾读书来。”钱穆十岁入果育小学接受正式教育,“每篇文字大约过三遍即能背诵”,且长于作文,先生曾当众夸他“文气浩荡,他日有进,当能学韩愈”。钱家世代书香,钱穆识字起就开始阅读的一本史书,就是祖父去世后留下的一部五色圈点的大字本《史记》,也许从那时起就埋下了他后来治史学的种子。但他小时最爱读的还是小说,傍晚屋里光线暗,干脆就爬上屋顶读。看得次数多了,一部洋洋百万言的《三国》竟背得烂熟。父亲的一位朋友听说他能背《三国》,便任指一段考他,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出来,而且还绘声绘色,十分传神,众人惊为神童,钱穆也沾沾自喜 。一次外出,经过一座桥时,父亲指着桥说,你认识“桥 ”字吗?钱穆答识。父亲又问:“ 桥字何旁?”“木旁。”“用木字易马字旁,是什么字? ”“骄 ”。“骄字何义,知道吗?”到这时钱穆才知道父亲的真意,脸一下子红了。父亲的教诲,从此一直铭记在心。
祖父中年早逝,不幸的是父亲也英年早逝,死时年仅四十一岁,那一年钱穆才十二岁。父亲去世第二年,兄弟二人不负父望双双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一九一二年,辍学家居,时年十八岁。因为家境困难,不久到三兼小学任教,开始十年乡教生涯。钱穆后来一直为未能读大学感到遗憾。自知上大学无望 ,遂矢志自学,从此发奋苦读, “ 夏暑为防蚊叮,效父纳双足入瓮夜读。 ” (罗义俊《钱宾四先生传略》)
钱穆在常州中学时染上抽烟习惯,当小学老师后,长兄经常让他买烟,兄弟二人对抽,瘾越来越大。一次给学生上课,课文中有一篇《戒烟》的文章,钱穆顿生触动,觉得身为人师不能以身作则难以育人,便下决心把烟戒了。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省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日记,以此督促自己。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一九一二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小学,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 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时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的钱基博读到钱穆的一篇文章,大加赏识。一九二三年,在钱基博推荐下,钱穆转入他兼职的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从此两人结下厚谊。钱穆对钱基博的友情一直念念不忘,晚年回忆说:“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
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宋明理学概述 • 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 ‘中国不亡,是无天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之鼓励,爱国之指导。”(《中国文化精神 • 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学者蒙文通看到他的文章,慕名前来造访,打开“系年” 手稿便被吸引了,在回南京的车上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认为该书“体大精深,乾嘉以来,少有匹矣” 。
经过钱基博、蒙文通等人的介绍,钱穆的名气如日中天。不久大名鼎鼎的胡适到苏州中学演讲,恰好钱穆此时也在苏中执教。苏州之行是钱穆与胡适的第一次见面,此时胡适正炙手可热,钱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就《先秦诸子系年》中的一个问题向他请教,希望他帮助释疑,谁知却把胡适难住了,一时竟无法回答,弄得非常尴尬。钱穆也深感自己唐突。但胡适并未介意,临行前专门写下家庭地址请他下次到上海家中作客。
对钱穆一生起着重大影响的人物应该算是顾颉刚,顾颉刚也是钱穆一生最为佩服的至友。顾颉刚回老家苏州探亲时看到“诸子系年”,深为佩服,当即对钱穆说,你不合适在中学教国文,应该到大学教历史。并请他为燕京学报撰稿。在顾颉刚大力推荐下,一九三○年,钱穆应聘到燕京大学任教,这是钱穆一生的一个转折点。
一九三一年夏,钱穆正式应聘北京大学,成为北大教授。钱穆刚到北大,又接到清华聘书,燕京大学和师范大学也坚请他兼课,盛情难却,钱穆只好在四个大学之间奔波。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自学者居然同时在北京四所著名大学执教,一时名动京城,这一年钱穆年仅三十七岁。
虽然身处京城,又没有一张文凭,钱穆却十分自信。一次燕京大学监督司徒雷登出于礼貌问他到燕大的感受,钱穆坦然道:原以为燕大最中国化的,十分向往,来了才发现进门就是 “S”“ M ” (以捐款人姓名标示 ),完全名不符实,这两个楼应该用中国名字才相宜。司徒雷登一时愣住了,大家也用诧异的目光看着他。不久学校开校务会,把 “ S ” 和 “ M ” 楼分别改为 “ 适 ” 楼和 “ 穆 ” 楼。校园中其他建筑也改为中国名,园中一湖,所有提名都未得到认可,因为一时无名,遂根据钱穆的提议取名未名湖。事后有人和钱穆开玩笑说,你提个意见,得了一楼,与胡适分占一楼,诚君之大荣也。
钱穆是靠自学名世的,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