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60字。
挖掘高中语文教学之美
Wyz0816
摘要:语文教师要通过课堂.把蕴藏在其中的种种美挖掘出来。论文主要介绍如何挖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掌握语文基本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挖掘;语文教学;美感;
一部高中语文教材.细细品尝.无处不是充溢着美。从《荷塘月色》的清华园的素淡、朦胧、恬美的荷塘月色,到《沁园春•长沙》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从《再别康桥》粼粼的水波,载着彩虹的梦到《边城》的湘西地方风情美和难以忘怀的翠翠姑娘;从“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过秦论》到弊在赂秦的《六国论》,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祖国山川自然之美.还可感受到人类所创的人情美、思辨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说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教师要通过课堂.把蕴藏在其中的种种美挖掘出来,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达到创造美和培养学生健康美的人格终极目的。
一、诉诸形象发现美
任何作品中的形象都是作家审美情趣、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发现美。就是在把握人物形象中挖掘人物美的地方。如善良的窦娥被绑赴刑场.满腔冤愤爆发成似乎荒唐其实坚贞的三大誓愿震憾了多少人的心灵;<边城》中的翠翠,作者把少女朦胧的感情与湘西特有的景致联系在一起,通过情与景融合,以“草灰蛇”式线索把翠翠渴望爱情的那份孤寂剖析得淋漓尽致,彰显作家沈从文牧歌式的湘西风味;还有在<祝福>中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倒毙在鲁家门 前的雪地上。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思想家在如何解剖我们民族的劣根性。这些人物形象都浓缩了作家的审美观。运用这些形象教学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观,树立正确、健康而高尚的审美观。
对作品人物发现美,每个人的途径、方式、角度都可以不一致.我们教师就不能只有惟一的 答案。我们就必须善于用文学理论去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是作品的美。什么是人物的美,它的美必须有时代的典型意义,是能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唾弃。教给学生如何通过人物形象发现美的途径.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二、意境联想,读出画面美
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对意境的透析,把握作者作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从而增强审美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在教学他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时,我要求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通 过联想、想象,描绘出这首诗中的一些画面。在赏析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这两句诗中的意象,学生很容易找出四个意象:月、松、泉、石。我继续发问:在秋天的雨后,诗人眼中的青山是空旷而灵动的,由此可知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悠闲、舒适、恬静的,那么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