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3道题,约8230个字。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级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三部分,共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班别、姓名、学号。
2.做题时必须用黑色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客观题,共7小题,21分)
注意:第Ⅰ卷均为选择题,请你选出唯一的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5小题,15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脑髓(suí)重荷(hè)胡骑(jì)鲜为人知(xiǎn)
B. 沮丧(jǔ)瞬息(shùn)哺育(pǔ)家喻户晓(yù)
C. 崎岖(qí)污秽(huì)炽痛(chì)锲而不舍(qiè)
D. 相称(chèn)亘古(gèng)扑朔(shuò)迥然不同(jiǒng)
2.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屏嶂和蔼涉猎鞠躬尽瘁
B. 狂澜逼狭仰慕义愤填膺
C. 筹划踌躇怪诞锋芒必露
D. 谰语祈祷延绵妇儒皆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酝酿已久的雨说下就下,气冲斗牛,酣畅淋漓。
B.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C.制造商为了攫取巨大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以工业盐代替食用盐。
D.四川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植被丰茂、空气清新的越秀山,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时节。
B.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万人努力的结果。
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它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5. 填写在文段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如果生命是一坛酒,我们爱的不是那百分之几的酒精成分,而是那;如果生命是花,我们爱的不是那娇红艳紫,而是那;如果生命是玉,我们爱的不是它的估价表,而是那。
A.和风丽日下的深情舒放/ 若隐若现的醇美的芬芳/ 暖暖柔光中所透露的讯息
B.若隐若现的醇美的芬芳/ 和风丽日下的深情舒放/ 暖暖柔光中所透露的讯息
C.若隐若现的醇美的芬芳/ 暖暖柔光中所透露的讯息/ 和风丽日下的深情舒放
D.和风丽日下的深情舒放/ 暖暖柔光中所透露的讯息/ 若隐若现的醇美的芬芳
二.课内文段阅读理解(2小题,6分)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6-7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6.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的“说”字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个“说”的意思都是“宣告做什么”。
B.两个“说”字都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C.第①段中“说”的意思是“宣告做什么”,第⑥段中“说”的意思是“吹嘘”。
D. 第①段中“说”的意思是“吹嘘”,第⑥段中“说”的意思是“宣告做了什么”。
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主要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情况。
B.选文第③段主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目的和态度。
C.作者详写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情况来表现其持之以恒的精神。
D.“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形象地说明闻一多先生研究的目的在于“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