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
呼吸诗词曲带来的芳香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曲)复习指导与训练
【目标导航】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诗、宋词、元曲又是诗中的精华。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精选的这些诗词曲,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颇多慨叹;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通过学习,我们要了解诗词曲在体裁上与形式上的不同特点,捕捉诗中的形象,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赏析写法,并从中受到情感陶冶,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要点提炼】
一、分析形象。
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诗歌也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诗歌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人物形象,还可以是景物形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分析形象要把握住他(它)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寓于形象中的典型意义,“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形象有助于我们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游子的形象:他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枯藤缠绕的老树,乌鸦已经归巢、远处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已炊烟袅袅,今晚,他将在何处安歇呢?想到此,我们不禁与游子同悲,而作者羁旅的惆怅也表露无遗。
分析形象,平时还要注意多积累常用意象的含意。如,“柳”与“留”谐音,常与送别诗联系在一起,故常用来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还有:月亮——思念;落叶——失意;梅花——高洁;流水——时光流逝;蜡烛——无私奉献;登高——壮志凌云……最后,我们还有了解一些代表诗人的思想经历。如李白,明白其生平为人,他诗中的开阔不羁就很好体会了。
例1: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前二句诗是在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解析:陶渊明曾经做过彭泽县令,后来因为不能忍受“五斗米而折腰”的屈辱而辞官归隐。这首诗就写在他归隐之后。从前二句所描述的内容看来,诗人是悠闲自得的。对“菊”、“飞鸟”、“南山”等自然物象的描绘,明显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答案: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个“采菊”这个动作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二、品味诗情
“诗缘情,歌言志”,古诗词或重情感、或重志理。而感受诗词内容,把握情感,要立足于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善于抓住关键词句,想象诗歌所描绘意境。比如杜甫的《春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以长安陷落为背景。诗人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亲历家人离散,音信全无的伤痛,于是,眼前的春景便不免令他感慨万分。作品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为全诗的关键所在,看似是写自己昔曰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