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0字。
高考“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请看下面几个题目:
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壶口的黄河》
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
3、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
4、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坚硬的荒原》
以上列举的有关“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手法”和“表达特色”的说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是很常见的。不少同学由于不理解题型特点,不知如何回答这类题目而造成失分。
“表现手法”或者“写法”是个很大很空泛的概念,要理解清楚就要先弄清下面几点。
(一)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小说称伏笔)、照应;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等。
(二)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小见大、象征、虚实结合,等等。
(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主要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语言的风格以及具体词、句(句式)的运用特点。
(四)从局部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角度讲,主要指:对比、衬托、渲染、联想、想象、移情于物、白描以及各种描写的方法和角度(视觉听觉)等。
以上出现的一些名称,可以称之为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门术语”,记住了这些术语以及所运用的特点,我们就有了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对表现手法的命题角度不会太多。基于全篇来设计,往往是把文中的几句话或某个段落来作为设题区域。当我们弄明白考点是“表现手法”类的问题时,就可以和自己掌握的上述术语对应,看看是哪种手法,然后依据该种手法的特点回答。
下面我们就开头例举的几种常规题型来看这类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例1: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 肖铁《壶口的黄河》
原文节选: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考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型分析:
这道题虽然考点中的“表现手法”比较笼统,但是“主观感受”的提示和答题区域限制,让我们判断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已经不难。
文章的表现主体是“壶口的黄河”,不是“我”。相对于主体来说,“我”只是个客体,是个陪衬,理解了这一点,“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就明确了。
“衬托”的特点是对起陪衬作用的对象(有时不止一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或渲染,其好处(效果)就在于凸现或强调被衬托对象(主体)某个方面的特征,同时给读者(人)以某种感觉或感受。答题步骤应该是:在答题区域里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有没有(如何)具体写“主观感受”——归纳好处(用些常规术语)。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