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册精选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二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6/15 22:00: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拿来主义
【背景材料】
  一、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包括一部分读后感),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在我国,杂文是一种“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文体。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这样的文章。历代作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也都是杂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敌人和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这种体裁。这些杂文,有如匕首、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形成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解放以后,杂文作家,一方面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事物迅速给以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运用杂文的形式,热情支持、歌颂新生事物(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或谈论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马南邨的“杂文四则”),使杂文的写法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阅读杂文要注意如下几点:
  1.了解杂文内容的针对性。我们读一篇杂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写的,是针对什么人、什么事写的。是鲁迅式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还是谈工作、谈学习或批评人民内部种种消极的现象一类的杂文。这些,都会决定一篇杂文的写法、议论基调和语言风格。例如《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 20 年代和 30 年代针对当时的反动文学观和反动舆论写的,所以采用揭微显隐的写法来“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语言的格调是冷嘲热讽,幽默隽永。马南邨的“杂文四则”是 60 年代初为帮助人们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写的,宗旨是“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所以用丰富的引证来引人入胜,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语言的格调则是娓娓而谈,平易亲切。
  2.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杂文的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杂文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例如《文学和出汗》,就是抓住梁实秋宣传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的几句议论,通过联想、类比、借喻等方法来揭露其议论的虚伪性和荒谬性。批判的虽然只是梁实秋的几句话,揭示的却是当时文化斗争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不要秘诀的秘诀》也一样,从书店里常见《读书秘诀》《作文秘诀》的现象入手,通过联想和丰富的引证,谈的却是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重要问题。杂文要写得轻巧活泼,锋利隽永,说理必须形象。比喻、比方、类比的灵活运用,就是为了加强形象性;上下古今,多方引证名言、事例来说理,也是为了增强形象性。杂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要灵活、综合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时,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鲁迅“杂文两篇”、马南邨“杂文四则”就是这样。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文体。
  3.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杂文,正如它的形式多样一样,语言也因作者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谈论的问题不同,写作的社会背景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感情奔放,笔姿纵横;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味;有的恬淡明丽,清新隽永;有的娓娓而谈,亲切动听。尽管风格不同,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鲁迅杂文的语言。鲁迅的杂文,不但取材广泛,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其他作家,语言造诣,也是别的作者难以比拟的。例如《文学和出汗》,全篇用的是“讽刺”和“幽默”的笔调。仔细分析,又可体会出二者虽非截然不同,但却是有区别的。如第二段揭露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完全是用的冷嘲热讽笔调,而以“香汗”、“臭汗”为喻一段则是在谈笑风生中说理,是一种“轻松的讽刺”的笔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幽默”。嘲讽语和幽默语的运用,既是战斗的需要,又充满给读者“以愉快和休息”的艺术魅力,显示了杂文语言的最高成就。


  二、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因此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拿来”,是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