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9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精神。
2、借鉴吸收本文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想:
1、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
2、与马南邨“不求甚解”理论对照吸收。
教学内容
一、关于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1、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1916年在南昌高等师范中文系。1917年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1922年在上海、浙江教学。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对陶、丰子恺等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办开明书店和《一般》(后改名《中学生》)杂志。后来去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2、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建国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好理论体系,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即使在国际上也独成一派。
3、游刃有余的人生态度。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应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也许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的。
二、文章内容的接受分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