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6010字。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相关多媒体、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播放有编钟音乐的幻灯片
 (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
 2.同学们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
 文字的演变:
 (老师讲述)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她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提问一)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演示幻灯片)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强调)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演示幻灯片)仓颉造字: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小结)不论是结绳记事,还是仓颉造字,要么是一种记事方法,要么是一种古老的传说,都只能是作为一种治史的参考。
 那么,我国的文字究竟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过来的呢?
 (引导学生看书P38《二里头遗志陶器上的符号》)
 (强调)这些还只是文字符号,还不能称其为文字。
 (再看导入框中的灰陶尊,以及内容)
 (幻灯片,甲骨文)
 (提问二) 请同学们注意它的书写材料,笔画结构,以及从中你能会意到什么?
 1. 书写材料是龟骨和兽骨,所以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2. 它的笔画结构已经具备了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即: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假借、转注。
 〈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