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70字。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 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
  正文部分
  一、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
  生:司马光。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学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刚才 两位同学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 (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总结,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提供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 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严谨治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