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学案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510字。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教学设计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
 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
 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提高阅读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及修堰的竹笼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了解今天大江截流的方法借鉴了李冰在江中作堰的方法,也从李冰的工程维修制度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
 难点: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教学方法:活动法,启发法,谈话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