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8/6 15:21:3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610字。  4  烛之武退秦师
  湖南师大附中  厉行威  原创
  学习导入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上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意思是,敌方动向明白,友方态度暖昧,就千方百计诱导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可以避免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中《损》卦推演而得。”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的谋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利用此计而成功的一个典范。
  郑国士人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间矛盾,说退秦军,逼退晋军,从而解除了郑国灭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是怎样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进而达到保卫郑国的目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字词积累
  1.读音释义
  贰èr于楚:贰,从属二主,对前主是反叛。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阙quē秦:使秦(土地)削减。阙què,宫阙;阙jué,厥,其。
  杞qǐ子、逢pánɡ孙:均为秦国大夫。
  2.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3.词类活用
  与晋人盟 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盟约。
  夜缒而出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到晚上。
  既东封郑 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
  封:疆界,名词用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 阙:动词用作使动,使……受侵损。
  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名词用作意动,把……作为边邑。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
  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烛之武退秦师 退:动词用于使动用法,使……退。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被削弱。
  4.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携带的包裹、箱子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读作fúrén,那人。今:读作fūrén,妻子。
  5.特殊句式
  ①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言于郑伯。
  ②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④省略句
  省介词: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介词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相关链接
  《左传》
  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叙事委婉详尽,写人鲜明生动。它以《春秋》的叙事为纲,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活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战事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秦国为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联合也成必然。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保存郑国对秦有利、反之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本文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古今对译
  参见原《必修1》
  课文探究
  1. 试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提示】烛之武,挽狂澜于既倒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能深明大义,这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烛之武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他不卑不亢,胸有成竹,对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