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鉴赏类轻松解题有章可循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素材 / 中考专题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7/6 11:05: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语文鉴赏类轻松解题有章可循
  2002年8月公布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对初中学生提出了“逐步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具体要求:“阅读散文,能正确理解情景的内在联系,把握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脉络;阅读杂文,能根据作者的感情倾向,领会作者的见解和作品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阅读小说,能正确理解人物形象,理清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领会描写手法在作品中的作用……”顺应《课程标准》的要求,近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鉴赏评价类试题频频出现,所占分值也越来越高。毫无疑问,在2004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鉴赏评价能力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每一个学生都应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充分了解这类试题的表达形式和答题要求。

  中考鉴赏评价类试题的变化轨迹

  上海中考语文卷中,有意识地将鉴赏能力纳入考查范围始于2001年。在这之前,虽也曾出现过相似的试题,但都不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而往往是从其他方面,如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效果等角度设计试题。2001年中考命题时,尽管上海新《课程标准》尚未成文,但有关方面已在参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酝酿上海的课改方案,许多设想已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初中学生应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即是其中之一。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现代文阅读《山村传圣火》后的第16题:第①段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⑴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⑵表现了当时农民的蒙昧(农村的落后,闭塞)。这道题尽管留有从描写的表达作用角度切入的痕迹,但已注意到将描写的作用,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虑的鉴赏要求,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其立足点已移向了对环境描写鉴赏能力的考核。

  在此基础上,2002年中考迈出了更有实质意义的一步:阅读材料《亲近自己的双腿》,“从语言特点看,在第⑤段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试题已完全摆脱了往日的痕迹,明确提出了“欣赏”二个字,并在“语言特点”,“表现力”下加点以示强调。评分标准也明确“必须扣住语言特点———具体、生动、形象,并言之成理”,这已经是成熟的鉴赏类试题了。

  2003年中考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无论是分值,还是鉴赏评价的范围角度都更大了。试卷第25题:读了现代文阅读(二)《成全一棵树》后,请就文章的写作特色,选择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段。评分时不仅要求答案中心明确,而且要内容充实,体现出考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了中考语文卷中鉴赏类试题的发展轨迹,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04年中考语文卷中的鉴赏类试题会给考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在让考生的个性体验得以张扬的同时,在答题语言表述的规范上作出一定的制约,从而体现考试的区分度。

  鉴赏评价类试题常见的解题切入

  鉴赏性文字的切入点,或者说鉴赏点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根据不同文章的写作特点,言之成理即可。从大的分类说,可以从结构线索、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每一方面又可以再细分出若干小类,比如,表现手法中的描写,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可以或就其成功的肖像描写,或就其心理描写,或动作描写,或环境描写,择一表述。结构线索也一样:详略主次,开头结尾,伏笔照应等,都可以成为赏析的对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