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的《长恨歌》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7/13 10:52: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的《长恨歌》
王津晶
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故事,不仅当时作为艳闻流传,而且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经常表现的题材,诗歌、小说、戏剧都有名篇佳作传世。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创作最早,影响最大,是同类作品的翘楚。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所作。一日,他陈鸿及王质夫游仙游寺,谈到李、杨韵事,“相与感叹”。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如何?”于是白居易赋诗,陈鸿作传。歌、传原本一体,以后《长恨歌》单独流传开来。他们的用意“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但这首诗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历代众说纷纭。
  一说是讽刺、批判唐玄宗淫乱误国,一说是对杨、李爱情悲剧表示同情,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之(“双重主题说”)。近来,还有人猜测杨贵妃当时并没死,马嵬坡的尸体只是替身。她逃脱后当了妓女或女道士,故“长恨”之意,在于“今日同在人间不再能成为连理枝……两人在天上也作不得比翼鸟”。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矛盾思想。它记叙了玄宗和贵妃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具有浑厚的悲剧色彩,流露出诗人的赞赏和同情。全诗可分为四层:
  一、描写玄宗对贵妃的宠爱及其荒淫纵欲的生活。
  二、避难途中玄宗被迫赐贵妃死;
  三、表现玄宗赴蜀途中和返回长安后对贵妃的痛苦的思念之情;
  四、叙述方士寻觅杨贵妃的经过,极写二人的相思情爱及绵绵长恨。
  诗人的主要笔墨放在后两层对其爱情悲剧的描写上。虽然在第一层极力铺叙了他们的荒淫,对玄宗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但这种极欢是为下面的极悲作铺垫,或者说是交代爱情悲剧产生的缘由。诗人并不一定是有意识地抨击他们,或者说主要用意和主要倾向并非在此。所以,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开始,便转入对二人悲剧的表现,并且悲剧气氛层层转浓,诗人的惋叹、同情之意也步步加深,最后以浪漫主义手法,从太真(即贵妃)的叙说和回忆进一步渲染昔日的欢爱和今日的怨恨,使悲剧达到高潮。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故事,中唐时传于朝野。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很明显,他把诗排斥在他“所重”的讽谕诗之外,而视之为“所轻”者。可见,诗人的真正意图不在讽刺和批判。这首诗主要是描写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同时,对他们也有揭露。这就使全诗的主题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白居易“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并称为“千古绝作。”其高超完美的艺术表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