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同步练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蜀道难》导学
一、 作家作品。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附近)。先祖流寓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碎叶(原苏联境内的托克马克,唐时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父迁居绵阳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25岁时,抱着“四方之志”,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产生了“安黎元,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42岁时,才被人推荐,奉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恩礼有加,但只不过希望他充当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加之他个性傲岸不羁,常受到权贵的排斥、诋毁,理想仍无法实现,于是上疏“乞归”。3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白的思想中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家的愤世嫉俗和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扶危济困的精神。他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以及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二、 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噫吁 (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巉岩( ) 喧豗( ) 扪参( )(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 尔来四万八千岁:
(2)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 百步九折萦岩峦:
(4) 扪参历井仰胁息:
(5) 连峰去天不盈尺 :
(6) 所守或匪亲:
(7) 侧身西望长咨嗟:
答案:1、yīxū,fú,zhàn, náo,chán,huī,ménshēn,pīng,wéi,shǔn,zī.2、那;可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绕着;摸;去,距离;盈,满;非;叹息。
三、 内容分析。
(一)整体把握。
课文分作三个自然段,其根据是什么?
答:分作三个自然段,其根据有两个,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就内容来说,先写蜀道开辟之难,再写蜀道旅途之难,后写蜀道人事之难。就形式来说,各个层次描写都有一句抒情语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段落分析。
1、第一自然段:蜀道开辟之难
(1)诗歌开篇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诗句气势磅礴,目的是要来突出什么呢?
答:蜀道之难。让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