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10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醉翁亭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二)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三)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作者借景物和民风民俗的描写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在行文中作者不经意地显露出了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本文写景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层层相因,逐步推进。第一段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和得名的原因,点明“醉翁之意”。第二、三段分别写自然景观(山间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和人文景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用“景不同,乐无穷”,点明“醉翁之乐”。第四段写归时的景象,通过禽鸟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出太守的政治理想――与民同乐。正如前人所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②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醉”和“乐”在本文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酒”一直是中国古文人所崇尚的。它往往是“情感”的外衣,只不过有的是“借酒浇愁”,有的是“借酒助兴”,当然这还是浅层面上的;更高的境界是“借酒言志”。本文所表现出的“醉酒”应当属于后者,即“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这里“醉态”和“乐景”其实都是“人和”的表现,哪来的“人和”呢?是因为我太守“政通”。怎样达到“政通”呢?是因为我太守有着“与民同乐”的理政原则。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从欧阳修“六一居士”导入。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六一”的意思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壶,客曰是谓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老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在政治上以敢言闻名。一生屡贬屡起,最高官职曾任“参知政事。”
在文学上,苦学有所成就。曾和他人倡导古文运动转变一代文风,为宋散文奠定基础。创作上,散文、骈文、诗、词各体俱佳,都有名作传世,在学术上卓有成就。
2、听读课文,学生参看注解,默读,并疏通文字大意。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为官廉正的欧阳修遭受诬陷,被贬为滁州(今滁县)太守。心情抑郁的欧阳修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僧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便于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号“醉翁”命名亭子,后又写了《醉翁亭记》。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应当时滁州知州王君诏之请,苏轼书写《醉翁亭记》于亭内碑石上。此后,醉翁亭经过历代修建、重建和扩建,已成为一座包括亭、轩、台、房在内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