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17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的:1、了解徐志摩,把握其诗歌特点。
2、掌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3、理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绘画美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理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绘画美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请同学们说出你们知道的世界著名大学。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看看这分别中哪所著名大学。
。。。
接下来我们将要学的诗歌《再别康桥》就和剑桥大学有关的。
一、诗人简介和他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如果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对他的一生将会有所了解,有兴趣的自己也可动手去查阅资料。
2)康桥情结:
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夏天,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扬娜拉》等。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
二、初步感知
1、题目:题目中的“再”,交代了这是诗人第二次离开,第一次的离开,作者写就《康桥,再会吧》,如今情难自控,再次挥笔成诗,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此外,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是优美宁静的康桥风光。就从这点上说,这首诗较之于一般的离别诗,就显得新颖而又含蓄。
2、朗读。要求入情入境地诵读这首诗。
1)播放视频《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正音,正字。青荇 榆阴 漫溯 斑斓 笙萧 )
2) 学生自由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