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710字。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战国策》的相关知识,(2)掌握“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词(3)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
刺客行为,狭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词。
难点:辩证地分析评价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三知识链接
1. 关于《战国策》(见示范课堂)
2. 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见示范课堂)
3. 什么叫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声旁代替本字,如“卒”通“猝”。二是以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说”通“悦”。三是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如“蚤”通“早”。
四课时量:三课时
五学习方法:诵读,研讨,质疑,辩论。
六学习过程
(一) 整体把握
(1)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策》又名_____,是汉代______编订的,它记载了______时期各国_______,
_______,_______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_______和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督亢( )樊於期( )戮没()揕其胸( )偏袒( )拊心( )淬火( )濡缕( )忤视( )叱咤( )瞋目( )振怖( )惊愕( )箕踞( )目眩( )
(3)字词归纳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4. 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5.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6.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7.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双手捧着)
8.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9.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0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信物;今:书信)
2.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 而伤长者之意(古:品德高尚之人;今:年长之人)
4.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
5.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表可能、能够、许可)
6. 将军岂有意乎(古:同意,愿意;今:故意)
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8.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这时;今:表顺承)
9. 终已不顾(古:不回头;今:不照顾,不考虑)
10.持千金之资币物(古:礼品;今: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