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一)文言词法现象
 (原创 天津咸水沽一中 李纪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系统学习、整理文言语法现象词法部分。
 (2)	结合第四册书复习《促织》。
 2、	能力目标
 (1)	归纳整理、提炼记忆能力。
 (2)	简单文言语法知识的识别与应用。
 3、	德育目标
 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祖国文学殿堂的瑰丽。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四大类语法现象
 2、	难点:词类活用,特别是名词做状语和使动、意动。
 教学模式与方法:双主导学。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媒体:大屏幕展示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6月19日)	
 一、	导入:古人曾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是基础。
 二、	介绍本节学习内容:文言文有其与现代文不同的语法现象,分为词法与句法两部分。
 三、	明确本节学习重点,投影文言词法知识结构:结合简单例证,使学生对文言词法有初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结合以往的文言文学习,回忆所学过的典型例子。
 通假字: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
     特征:两字语音相同或相近,而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距关,毋纳诸侯。(《鸿门宴》)
 一词多义:词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特征: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联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谋攻》)
     例如:  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雁荡山》)
 古今异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分类:词义扩大。特征: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中。
        例如:中国 古:中原地区;今:全中国。 
     词义缩小。特征:古义的内容随时代而狭小。
        例如:丈夫 古:男子的通称。今:妻子的配偶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词义转移。特征: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
 一种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