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940字。
2010年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边读边练之陈鲁民
作者印象
杂文在人们的印象中向来犀利无情,而这位杂文家的笔下却充满了轻松和幽默,在文字的跌宕多姿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杂文家给人的感觉常常是横眉怒目,而这位先生却像一个谦和的长者,在平和的交谈中让人受益匪浅。他,就是著名杂文家陈鲁民先生。
陈鲁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从事写作二十年,共在全国一百多家报刊发表杂文1400多篇,曾获全国新闻一等奖、全国副刊金奖等一百多次,作品被收入四十余部文集和中小学教材。著有杂文随笔集《冷眼热风》、《大愚若智》、《生正逢时》、《思路花语》。杂文代表作:《球霸、文霸与粪霸》、《一个茶壶30个杯》、《鲁迅与张国荣齐飞》、《文人与做官》、《我不当“世界文化名人”》、《黛玉爱上了焦大》等。
陈鲁民先生说:“杂文是一种讽刺和批评的文体,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杂文家也应该做一只牛虻,坚持对不良现象和无序状态的批判,要做社会的良心,以文章来教化社会,引导社会。”
链接中考
品读演练
成熟富人与成熟穷人
陈鲁民
前不久,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南京作报告时说:“我们虽然还不是很富,但也要开始学做成熟的富人。”说得很有道理,切中时弊,一针见血。这话其实还应再补充一句,我们不仅需要成熟的富人,同样也需要成熟的穷人,只有大家都成熟了,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2010年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边读边练之迟子建
作者印象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中国作协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她的作品多以山村生活为题材,贴近生活,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从不矫揉造作。创作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平稳,不张扬,不拖泥带水。她常常借物喻人,借助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人与社会的诠释视角独特,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人生启迪。
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等。她曾经获过两届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奖项,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链接中考
《是谁扼杀了哀愁》迟子建(入选2007年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入选2008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品读演练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
2010年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边读边练之端木蕻良
作者印象
端木蕻良是曹京平的笔名。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中国的上个世纪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曹京平为了避免国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笔名。
端木蕻良的作品,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作家怀着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于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有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端木用诗性的笔法描绘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而内心的情感也从中自然流淌出来。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等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链接中考
品读演练
数不尽的花草
端木蕻良
草原上有数不尽的花,万里草原上开遍了万里的花,这么一幅漫无边际的草毡铺开去,铺开去……简直没有尽头。
草原上的野花随着星辰转换,室女座当令的时候,粉妆玉琢的大朵的山芍药到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