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30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竺可桢
合肥市三十中学 程立鑫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激发学生对物候现象观察与研究的兴趣。
2.在了解物候知识过程中,逐步发现本文说明中运用的递进结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以及准确为主兼顾形象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点 (第二点也是难点)
1.明确说明对象,明确主要说明内容,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充分发挥自主作用,积极探求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激发探讨研究物候的兴趣,并在探讨过程中,逐步了解作者对文本逻辑顺序安排和语言准确性上的匠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二、整体把握——研究说明的对象:
1.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习字词。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3.明确说明对象。
(1)看标题,明确:本文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2)诵读第一段,明确: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从而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物候。
(3) 思考, 明确:人们研究大自然的一般规律,总是从现象到本质,本质一般包括:研究某种现象有没有意义,研究某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从而明确本文研究的具体对象有: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的意义——影响物候的因素。
具体说明对象分解如下:
第一部分(1—3):介绍物候现象,并解释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向下文研究物候的本质过渡。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