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31张,有教案。
在本色中求厚实
——我的语文教学观
大碶中学 沈丽萍
教书伊始,也是在宁波北仑的大碶中学,因为当时学校的原因,我的教书生涯十分顺利:学生喜欢听我的课,自己也因为学生有了一些成就、一些成绩,总以为自己可以从此书山漫步,教海纵横,恢恢乎其游刃有余了,然而不久我便陷入了困惑。
照理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越教就会越发出:“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无章可循了!”…… 等之类的感慨。
渐渐的,发现学校的领导们不分场合地反复强调的是:语文是一门不容易拉开差距的学科;于是初一不谈语文、初二淡化语文、初三无视语文的现象愈演愈烈,学生们自然心领神会,终于将语文弃置于各门学科之尾。
而这些年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口诛笔伐,将语文教学逼上了全面改革的前沿,中上层专家学者构建了一套套教学理论,基层教育者们打出素质教育的大旗,然而,语文能力似乎并没有长足的进步。因为语文从一个极端又向一些极端在发展着:
首先是假:“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上表面的活跃,热闹,用来掩盖了教学的真相。有三多三少:花花动作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
花拳绣腿多(离开课本,远离文本,天马行空,漫无边际,随意发挥),
花里胡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用集体讨论取代了学生个人言语实践活动,还美其名曰开拓延伸。);
钻研文本少(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没有关联的课外的补充读物),
语文活动少(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杂的是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有的只是老师才艺的展现,耽误了教学时间。),
独特感悟少(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表面的热闹,而使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
其次是碎。课文是一个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当前有些课随意宰割、支解,弄得课文支离破碎。(在教学中,要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难道不感兴趣的就不读了吗?最后又不返回整体)教学上没有一条完整的线,没有“线”,你要串起整个的语文知识点谈何容易?有些教学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所谓的“风景线”。(举小学的一堂课《五彩池》为例——老师:风景很美。学生问:“能不能游泳?”于是就开始讨论。)
第三是“肿”。十多年前,上海的陈宗梁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言其少也、归根结底,是“精”也。
而现在的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画面太多、音乐太响)。 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语文课到底怎么啦!语文教学何以会面临如此尴尬境地,那么语文教学究竟向何处去,我们的语文教师该如何突围,杀出一条生路,开辟出语文教学的一个崭新的境界?看来,语文教学确实到了该重